2025年1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Mobile Access Equipment)作出反倾销终裁,裁定对涉案产品征收20.6%~54.9%的反倾销税,税率详见附表。涉案产品的欧盟CN(Combined Nomenclature)编码为ex8427 10 10、ex8427 20 19、ex8428 90 90、ex8431 20 00和ex8431 39 00(TARIC编码为8427 10 10 10、8427 20 19 10、8428 90 90 20、8431 20 00 60和8431 39 00 10)项下的产品。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2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损害调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倾销调查期结束。措施自公告发布次日起生效。
2023年11月13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发起反倾销调查。2024年7月12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移动式升降作业平台作出反倾销初裁。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美国对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作出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
2025年1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Uncovered Innerspring Units)作出第三次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终裁:若取消现行反倾销措施,将会导致中国涉案产品以234.51%的倾销幅度继续或再度发生、将会导致南非涉案产品以121.39%的倾销幅度继续或再度发生、将会导致越南涉案产品以116.31%的倾销幅度继续或再度发生。2008年1月28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发起反倾销调查。2008年10月14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越南和南非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2008年1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作出反倾销肯定性终裁。2013年11月1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发起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14年3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作出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2019年3月1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19年7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作出第二次反倾销快速日落复审终裁。2024年9月3日,美国商务部对进口自中国、南非和越南的非封闭内置弹簧部件发起第三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3、欧盟对华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第一次反补贴日落复审终裁2025年1月1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Pneumatic tyres, new or retreaded, of rubber, of a kind used for buses or lorries, with a load index exceeding 121)作出第一次反补贴日落复审终裁,决定继续对中国涉案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反倾销税率为3.75-57.28欧元/每单位,具体税率见下表。涉案产品欧盟CN(Combined Nomenclature)编码为4011 20 90和4012 12 00(TARIC编码为 4012 12 00 10)。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2年7月1日~2023年6月30日,损害调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倾销调查期结束。
2017年8月11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2017年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2018年5月7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反倾销初裁。2018年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反倾销终裁。2018年11月9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反补贴终裁。2023年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23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第一次反补贴日落复审调查。
附表:欧盟对华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第一次反补贴日落复审税率表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4、欧盟对华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
2025年1月15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Pneumatic tyres, new or retreaded, of rubber, of a kind used for buses or lorries, with a load index exceeding 121)作出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若取消反倾销措施,涉案产品的倾销对欧盟相关产业的损害会继续或再度发生,因此决定继续维持对中国涉案产品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率为0-35.74欧元/每单位,具体税率见下表。涉案产品欧盟CN(Combined Nomenclature)编码为4011 20 90和4012 12 00(TARIC编码为 4012 12 00 10)。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22年7月1日~2023年6月30日,损害调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倾销调查期结束。
2017年8月11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反倾销调查。2018年5月7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反倾销初裁。2018年10月18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作出反倾销终裁。2023年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2023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对原产于中国的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发起第一次反补贴日落复审调查。
附表:欧盟对华全新或翻新卡客车轮胎第一次反倾销日落复审税率表

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1、日本:本田日产成立新控股公司应对特斯拉及中国车企竞争
2024年12月30日获悉,《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田与日产汽车于当月宣布,双方计划成立一家新控股公司,由本田提名该公司高管及多数董事。此次整合旨在通过结构改革实现本田主导的协同效应,打造年销售额达33万亿日元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三部敏宏社长指出,面对特斯拉及中国企业的竞争,传统汽车厂商亟需加快转型步伐。
本田计划到2040年实现新车全面电动化,在2030年度前将投资10万亿日元,但目前四轮车业务表现低迷。日产则因市场竞争加剧面临困境,其2024年4月至9月期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94%。日产社长内田诚表示,将通过大规模裁员和生产能力缩减推进企业重组,同时坚称并非放弃自主重建。
整合背景下,本田结束了长期坚持的技术独立路线,希望借助日产在电动车领域的经验提升开发效率。双方计划在2025年6月达成最终协议。本田明确指出,日产需完成“转型计划”作为整合前提条件。
尽管本田在销量和市值上均领先日产,但整合仍面临重重挑战,包括如何整合海外子公司和生产体系。分析认为,日产的文化及执行力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本田与日产的整合被视为传统车企应对行业变革的尝试,但市场普遍认为日产不能完全依赖本田。
原文出处:《日本经济新闻》
2、加拿大暂停零排放汽车激励计划
加拿大的零排放车辆激励计划(iZEV)自2019年启动以来,为每位电动车购车者提供5,000加元的补贴,共促进了54.6万辆零排放车辆的销售,总耗资27.3亿加元。然而,联邦政府目前暂停了该计划,同时加拿大多个电动车电池项目也面临挑战。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预测,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计比去年增长约20%,表明增速有所放缓,但需求依旧强劲。阿省选择发展氢能以减少车辆排放,重点建设氢燃料生产和加注基础设施,例如埃德蒙顿国际机场的移动氢燃料站和多个加氢项目。这种差异化的策略体现了省与联邦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不同方式。
来源:驻卡尔加里总领事馆经贸之窗
3、英国超越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电动汽车市场
《爱尔兰独立报》1月7日报道,德国汽车监管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德国新型纯电动汽车注册量380,609辆,下降四分之一以上,同期英国电动汽车注册量381,970辆,激增21%,英国超越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电动汽车在英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是因为制造商在努力满足英国的电动汽车销售要求(即2024年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必须占英国总销量的22%),否则将面临每辆车高达15,000英镑(14,400欧元)的罚款。与此同时,德国于2023年底取消了购买激励措施,导致电动汽车需求暴跌。由于补贴削减和缺乏经济实惠的车型,爱尔兰以及瑞典和法国等市场的销量也低于预期。
来源:驻爱尔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4、德黑兰市政府拟采购约2.9万辆电动汽车缓解空气污染
伊朗学生通讯社12月29日报道,为缓解空气污染,德黑兰市政府拟对公共交通车队实施电气化改造。除购买630辆地铁车厢外,德黑兰市政府还将采购2.7万辆电动汽车和2000辆电动大巴。为鼓励出租车司机购买电动汽车,德黑兰市政府拟向出租车司机提供无息贷款。
来源:驻伊朗使馆经商处
5、韩国扩大电动汽车补贴人群
据韩国《每日经济》2025年1月1日报道,据韩国环境部1日消息,青年首次购买电动汽车时,国家将额外提供20%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
去年,韩国已推出针对19岁至34岁低收入阶层青年首次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提供30%的额外补贴,今年扩大了补贴对象范围。
对于多子女家庭,根据子女数量提供额外补贴。若有两个子女,额外补贴100万韩元;三个子女,补贴200万韩元;四个或更多子女,补贴300万韩元。这一政策由此前按子女数量提供补贴10%的比例制,改为按固定金额补贴的方式。
来源:驻釜山总领事馆经贸之窗
6、韩国车辆进口持续减少
据韩国《每日经济》2024年12月24日报道,受经济低迷和电动车电池问题的影响,韩国进口车市场规模持续缩小。据韩国进口汽车协会(KAIDA)统计,2024年1至11月新登记的进口车总数为23.9764万辆,同比减少1.66%。然而,2023年统计数据中未包含特斯拉的销量(2.8498万辆),若剔除特斯拉,今年1至11月的进口车销量为21.1266万辆,同比下降13.35%。
进口车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低迷、贷款利率负担以及电动车研发导致的新车短缺等。特别是梅赛德斯-奔驰韩国公司受电池起火争议和物流延误的影响,销量同比下降12.61%,仅售出5.9561万辆,对整体市场下滑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韩国国产车和进口车的合计新车销量在今年1至11月为149.8331万辆,同比减少6.1%。预计全年新车销量将降至约163万辆,创下自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来源:驻釜山总领事馆经贸之窗
7、韩政府公布《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电池竞争力强化方案》
据韩联社1月15日报道,韩国政府在15日举行的“国政悬案调整会议兼经济关系部长会议”上表示,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而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电池竞争力强化方案》。首先,为到2027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LEVEL 4)商用化的目标,将在今年上半年制定多部门“自动驾驶综合技术发展蓝图”,并于明年年底前开发完成综合自动驾驶汽车控制平台。其次,投入4300亿韩元用于电动车核心材料、零部件及装备技术,推进全固态电池、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一代电池的研发,降低马达生产所需稀土含量。再次,在年内制定《移动出行材料、零部件、装备应用的基本计划》,系统培育无人驾驶、电池、供应链等未来汽车产业生态。同时,推进数据安全技术应用开发及验证,应对美国对联网汽车的限制。最后,加大对钠电池等降低镍、锂使用量的新型电池研发的支持补贴,提高电池产业竞争力。此外,韩政府还计划通过自由贸易协定(FTA)、政府对外援助(ODA)等积极进军新兴市场,通过与国外整车企业合作,强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海外供应链。
来源:商务部
1、巴西:暂停向比亚迪发放临时工作签证
2025年1月6日获悉,路透社报道,巴西外交部表示已停止向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巨头比亚迪发放临时工作签证。在此之前,巴西检察官指称,在比亚迪的一处建筑工地发现163名中国工人处在恶劣条件下,并认为他们是人口贩运的所谓受害者。
巴西当地检察官指称,这些劳工是人口贩运受害者,在承包商金匠集团(Jinjiang Group)管理下。但巴西检方没有提出支持其说法的证据。
巴西司法部在另外一项声明中说,如果检察官在比亚迪厂发现的不合规问题得到证实,司法部将吊销发给这些中国工人的居住许可。熟悉有关沟通的一位消息人士对路透社说,巴西司法部已在2024年12月20日向巴西外交部发出要求,请求暂停为比亚迪发放临时签证,这是在劳工当局发现的情况被公开的三天之前。
早些时候,比亚迪表示将“立即终止”与金匠集团的合同,并表示正在“研究其他适当措施”。
原文出处:路透社
2、FT:美资助澳建设石墨工厂,寻求削弱中国电池供应链地位
近日,FT中文网报道称,美国能源部同意向澳大利亚企业Novonix提供7.55亿美元的有条件贷款,支持其在美国新建北美最大的合成石墨工厂,加大旨在弱化中国对全球电池供应链的控制的努力。
美国能源部已向Novonix提供7.55亿美元的有条件贷款,用于承建位于田纳西州查塔努加的工厂,该厂建成后将成为北美首家大型合成石墨工厂。
Novonix首席执行官、特斯拉(Tesla)前工程师克里斯·伯恩斯(Chris Burns)表示,该协议突显出建立电动汽车替代供应链的必要性,并指出中国在汽车电池用石墨市场的份额超过95%。
伯恩斯说:“中国最近宣布加强审查向美国出口电池级石墨,凸显了国内生产高性能电池级合成石墨的重要性。”
据Novonix称,预计该厂2028年满负荷生产时每年生产的石墨可供32.5万辆电动汽车使用。
这家总部位于布里斯班的电池材料公司股价周二上涨9%。该公司股东包括韩国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并与松下(Panasonic)和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签订了供应协议。
此次达成融资协议不到一周前,另一家澳大利亚石墨生产商Syrah Resources与包括美国能源部在内的贷款方进行了谈判。此前该公司莫桑比克矿区附近发生抗议活动,导致停产并引发了贷款违约。
在用于生产汽车电池的所有原材料中,石墨是最难从中国以外的国家采购到的,而从中国以外采购组件是电动汽车依据乔·拜登(Joe Biden)的《降低通胀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有资格享受每辆最高7500美元税收抵免的关键条件之一。
这种被用于生产电池阳极的碳材料要么是从矿床中自然开采出来的,要么是用针状焦制造出来的,针状焦是一种石油产品。
中国在天然石墨和合成石墨的生产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前者占到全球产量的86%,后者占到80%。而根据基准矿物情报(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中国在供应链中处于更下游位置的一些环节甚至占据更大的份额。
伯恩斯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当他在特斯拉工作时,中国对电池供应链的把控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他认为,依赖一个地区来获得关键组件是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问题,不管地缘政治局势如何。
由于中国在石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美国为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提供了宽限期,在2027年年底以前,采用中国石墨生产的电动汽车仍然有资格享受补贴。
Novonix生产合成石墨,这种石墨虽说价格更贵,但能提高电池充电速度和延长续航时间,所以越来越受汽车制造商的喜爱。
然而,现在不确定《降低通胀法》中的电动汽车相关措施未来是否会生变。如果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后撤销了电动汽车补贴,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竞争的企业在电动汽车的销售上将遭受更大的损失。
伯恩斯表示,Novonix就田纳西州项目达成的融资安排目前是“确定的”。他认为,旨在促进美国就业和增强美国供应链的项目是一个“两党都支持的议题”。
“如果你离噪音远一点,我们仍然会看到,电池和关键材料行业将会得到支持。问题是会怎么做。”
原文出处:FT中文网
3、欧洲: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遭遇欧盟的“关税壁垒”
2024年12月30日获悉,彭博社报道,汽车研究公司Dataforce 称,11月比亚迪和上汽集团旗下的MG等电动汽车占欧洲电动汽车注册量的7.4%,低于10月的8.2%,这是自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盟于10月底实施了附加关税,而数月的谈判未能解决贸易争端。虽然中国生产的所有电动汽车都要缴纳关税,包括宝马和特斯拉等西方品牌,但具体数额取决于汽车制造商获得的支持程度以及是否配合欧盟的调查。上汽集团的电动汽车目前关税总额已达到45%,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数据显示11月上汽注册量同比下降了58%。但比亚迪却继续前进,11月注册量增长了一倍多,达到4796辆。Dataforce分析师表示,虽然关税削弱了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欧盟的发展,但关税导致的挫折小于预期。在德国和法国,中国电动汽车11月的注册量同比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在英国的销量同比增长17%。但英国不是欧盟成员国,也没有实施关税。